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新能源交通工具,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的体育场馆……漫步成都街头,大运会赛场内外,处处彰显着“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
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是成都大运会游泳项目的比赛、热身、训练场馆,是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新建大型甲级游泳跳水馆。走进场馆,湛蓝的泳池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清澈见底,与其他凉爽的场馆相比,这里的温度更高一些。

图为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 杨文佳 摄
“我们将场馆的水温控制在26摄氏度到28摄氏度之间,室温控制在28摄氏度到30摄氏度,帮助运动员保持最好的身体机能。”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场馆中心执行副主任白雪介绍,场馆采用智能化系统,数据信息更准确,能够提供世界级游泳比赛水质。为了保持水质稳定达标,泳池下方特别设计了3个巨型滤缸,每个滤缸安装有261根硅藻土过滤棒,过滤和吸附水中杂质。过滤后的水还需经过臭氧反应等杀菌消毒流程,才能再次流进泳池。
据了解,成都大运会的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成都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建成雨水回收系统,留存的雨水可以转换为场馆的绿化养护用水,全年可节水3000吨以上。网球比赛场馆的发电玻璃被用来为指示路标供电。一些比赛场馆还配置了地源热泵系统为场馆发电。
在新兴技术加持下,场馆运营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中建西南院智慧城市工程技术中心体育建筑总工程师吴寰主持了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运会场馆的智能设计工作。她表示,大运会场馆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超高清图像等新技术,通过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在科技支撑下,智慧场馆的运行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大运会赛事举办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大运村,新能源摆渡车成了各国运动员每天必须使用的交通工具。这些摆渡车共停靠10个站点,载着运动员每天来往住处、餐厅等地。

图为负责大运会交通保障的新能源公交车 侯颗 摄
“大运会期间,共有1340辆新能源大巴、1000余辆新能源小型车用于交通服务。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则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专职副部长杜胜歌说。
此外,成都充分利用大运会契机激发产业活力,加速充换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设施场景融合。龙泉赛区配备了50台“龙泉造”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郫都区中石油古城油氢合建站建成投运,缓解了当地100多辆公交车的用氢需求。
每一个在成都大运会场馆用餐的工作人员,都已经习惯将食物残渣和餐盒分开丢弃,垃圾箱上分类丢弃的提示,展示出成都大运会的绿色标签。“这个餐盒其实也是可降解、可回收材料。”主媒体中心志愿者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场馆内提供的饮用水瓶上,也都设置了记号区域,避免饮水浪费。

图为东安湖游泳馆内瓶身可做标记的饮用水 杨文佳 摄
可回收、再利用,已经贯穿成都大运会的各个方面。记者注意到了大运村里特别的设施——人们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废弃品投进其内部后,机器即刻对废弃品进行扫描分析并生成碳积分小票,凭小票可兑换相应的礼品。

图为大运村艺术中心内的“低碳魔方” 大运会组委会供图
“这个设施名为‘低碳魔方’,在大运村和比赛场馆都有放置,我们希望这种趣味互动能鼓励人们践行健康低碳的生活。”现场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