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的事迹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廖俊波生前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的日程从早排到晚,但他却总是精神振奋地说:“我不累,工作是快乐的哟!”他身边的人也这样评价他:“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了一种爱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
廖俊波的事迹让人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一句话:“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看雷锋生前的照片,印象深刻的是他脸上永远挂着幸福的微笑。这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享受,因为雷锋没有名牌衣服、豪车豪宅;这幸福也并非来自于权力,因为雷锋在有生之年,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战士。那么,雷锋的幸福感源自哪里?他自己的一句话也许可以解开谜团:“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
雷锋也好,廖俊波也好,在共产党员的字典里,幸福感永远和为人民服务联系在一起。这些收获内心真正幸福的党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工作上,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一行、爱一行,如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在生活上,却低调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时刻坚守初心、抵御诱惑。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工作上看向最积极的人,生活上看向生活水平最低的人。
工作上向上看齐,才能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反躬自省的谦逊胸怀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付出,才能收获群众的尊敬和信任。无论职位高低,努力工作中的人永远是最快乐的。当下,平凡岗位上的“大国工匠”、优秀典范,为我们诠释着这样的概念:踏实平和中蕴含着长久的幸福,沉浸并专注在自己的事业里,“用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我们的工作”,服务他人,也会快乐自己。
生活中向下看齐,知足常乐,不盲目攀比,更不为物欲所困,许多“不如意”就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现实中,烦恼与贪欲常常在不恰当的比较中悄悄来临。比如,不少党员干部违纪乃至违法,就是从心态失衡开始的。“我文化水平比他高、能力比他强、没日没夜地加班……凭什么他赚那么多?凭什么他一顿饭就成千上万元?”在与商人、老板的错误比较中,一些党员干部逐渐迷失自我、突破底线、丧失原则。曾有一个故事里说,一个小女孩一直抱怨没有鞋穿,直到她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眼光向下,会让人心存感激,珍惜自己已有的,就不会有时间去抱怨房子太小、票子太少、权力不够大、官位不够高……
作为一名党员,应当记住并真正实践这句话:“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心中装着人民,内心就会充盈;在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寻找快乐,在中国梦的事业上铸就荣誉,如此,方能体会精神上的真正愉悦。(中国纪检监察报 王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