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福建省东山县前楼镇,下乡的扶贫干部每到田间地头,常有一些村民上前讨教农作物种植等问题。对这些干部,村民不是称呼其职务,而是亲切地喊他们“师傅”。
提及东山,这座名不见经传的海边小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佳话。老县委书记谷文昌用躬身实践、为民务实的作风,“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谷公”。如今,一声“师傅”,透着村民对扶贫干部浓浓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折射出当地干群关系的融洽与亲密。不管是“谷公”,还是“师傅”,都是群众对干部一心一意为民作风的认可。
揆诸现实,与这种亲民为民的“师傅”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唯独不到基层察实情、听民意、看真貌,和群众交流也是“打官腔”“做官样”。对于这样的干部,群众大多是敬而远之。还有的扶贫干部开展工作,作风漂浮,方法简单,既不先了解当地贫困成因,也不考虑实际情况,做出的扶贫决策、部署的措施往往“水土不服”,难有实效,群众对此不买账。凡此种种,无形中割裂了党同群众的鱼水之情。久而久之,干群之间就会心生嫌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无从谈起。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心中自会有杆秤。是高高在上对群众利益无动于衷,还是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检验着一名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情怀。当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日渐迫近,脱贫攻坚任务之重、压力之大、时间之紧可想而知。越是关键时候,越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砥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品质,涵养“不让一个老乡掉队”的“师傅”作风。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同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情系百姓忧乐,心念群众冷暖,携手撸袖实干,早日帮助困难群众摘掉“贫困帽”、拔掉“贫困根”。
让“师傅”作风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劲吹”,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不装样子,心中装着百姓,带着感情深入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访真贫、看真貌、听真言。在对照解决片区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中,以攻坚拔寨的决心、滴水穿石的韧劲、持之以恒的毅力,进一步落实好精准扶贫的要求、找准有效脱贫的路子,做到政策支持实、项目支持实,帮扶支持更实。
另一方面,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扶贫干部需要锤炼过硬的能力素质,要把中央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及生产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方面的政策知识掌握清楚。同时,掌握一定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扶贫专业知识,开展扶贫工作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工作有效。唯如此,才能真正堪当群众求需问计、脱贫致富的“师傅”。(中国纪检监察报 林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