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论坛

“不拿白不拿”心魔当除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发布单位:富平廉政网       来源: 富平廉政网        编辑: ssl       浏览: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此人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下属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何有此举?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界限分明。   微小如烛,都能做到公私财物之间泾渭分明,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来前几天遇到的一件事。下班后,笔者跟一挂职干部去他宿舍,一开门,一股热气袭来。一看,原来有台空调一直开着。问:“白天你在单位上班,宿舍里的空调还开着呀?”这位挂职干部笑笑说:“单位的房子,住几个月就走了,反正电费也不用我交。”   看家书不用官烛,公家的空调“不用白不用”,两相对比,其境界高下立判。   在现实生活中,“不……白不……”的语境并不少见,比如:“不吃白不吃”,反正是单位埋单,又不是花自己的钱,山珍海味使劲点;“不用白不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现在不用啥时用;“不要白不要”,别人都要了,自己装什么清高;“不拿白不拿”,又不是我一个人拿,大家都拿那就“法不责众”了。   从这些“不……白不……”中可以看出:一是“公私有别”,公家的就大手大脚,私人的就锱铢必较;二是从众心理,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裹挟其中还面无愧色、振振有词。这两个问题能够在一个语境里显现,并毫无“违和感”,其实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少问题都是从“私”字开口,遇到“盲”开始侥幸,有了“众”便胆大妄为。   纵观一些贪腐案例,可以发现其根源都可归结为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问题,并且伴随着侥幸心理和从众心态。不少贪官的堕落之路往往都是从一顿“白吃”的饭、一条“白抽”的烟开始的。在“不……白不……”的幌子掩饰下,不少人的防线被打开了缺口,并且还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不光是自己,别人也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一度不安的心理因此得到合理化归因。以为是“白吃”“白拿”的,殊不知,违反党规党纪乃至国法,吃了、拿了“迟早是要还的”。且看一些大案窝案,众多“当局者”往往就是受“不……白不……”心理驱使,在见利忘义的相互传染中,在利令智昏的争先恐后中,在法不责众的自欺欺人中,共同制造了堕落的悲剧。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写道:“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如果不假思索、不辨是非地从众,即使有时意识到是错误的,但觉得“别人都那样”,有那么多人垫背,就会一厢情愿地落入“不……白不……”的思维定式。客观上讲,任何监督都会有空白的地方,任何制度也有其漏洞,从某种程度上讲,“不……白不……”也是一种侥幸心理和投机心态。被这样的心魔控制,一旦遇上了监督的空白、制度的漏洞,便会从蠢蠢欲动演变为难以自持,滑向不归路。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作为党员干部,要力戒“不……白不……”心理,不仅在“私底下、无人时”慎独,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更要在众人前、大流中反躬自问,不盲从、不跟风、不自欺。(中国纪检监察报 陈军)
     
上一篇:去掉“官味”赢得民心
下一篇:畏法度者快活 守规矩者自由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