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论坛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十五: 连家船民的幸福新生活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7日       发布单位:富平廉政网       来源: 富平廉政网        编辑: admin       浏览:

      如今回到村里,每当散步到渔民公园,看着公园正中央摆放着作为标志的小渔船,我总是想起孩提时在渔船上生活的一幕幕场景……

  我的家在福建省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从前村里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就是我们没有上岸定居前连家船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连家船民来说,船连着家,船就是家。渔船最头部的船舱用于储存淡水,第二个舱用于存放捕鱼工具和捕来的鱼虾;渔船中间部分是生活区,船舱里可以存放一些大米、棉被;船尾部用黑色罩子围起来的空间就是卫生间,其实就是将秽物直排河中。这样一艘小船,是当时我们连家船民饮食起居、营求生计的唯一场所。

连家船民过去住的船寮

  对于连家船民,最害怕就是来台风了。记得我8岁那年,那个夏天过得特别不太平,连着来了好几场台风。台风一来,就好几天不能出海捕鱼,一家的生计就断了,而且如果赶不到坳口避风,渔船就可能被掀翻,这对于整个家庭而言就是灭顶之灾,我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日子仍觉得后怕。

  1986年,我10岁,家里凑了钱送我去镇上读书,我是连家船人送上岸读书的第一批孩子。刚去学校时,常有别的孩子笑话我,叫我“曲蹄”,那时我还不懂“曲蹄”是什么意思,放学回到渔船上,我就急匆匆地问奶奶。

  “我们连家船民常年在船上屈膝弯腰劳作,膝盖变形,形成罗圈腿。所以他们就叫我们‘曲蹄’。”奶奶解释道。当时我虽不能完全理解奶奶的话,但我能听明白“曲蹄”中的嘲讽之意。

  “奶奶在船上过了大半辈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漂泊的日子,真希望我的孙女不要像我一样在船上过一辈子。”奶奶眼中露出的期许是我从不曾见过的,从那以后,我每年的生日许愿都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上岸生活。

  现在想来,上岸定居可能也是那些年全体连家船民共同的心愿。

  党和政府感受到了连家船民的迫切需要,送来了好政策。上世纪80年代末,福建省宁德地委、行署启动了“造福工程”,拉开了连家船民大规模搬迁上岸的序幕,溪邳村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迎来了新生活。

  1998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安市召开的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要求各地务必采取倒计时,加大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工作力度。

搬迁上岸的连家船民的新家

  1999年,溪邳村启动了造福工程。2001年,我家有幸成为第一批上岸定居的连家船人。2013年,溪邳村最后一批船民137户661人上岸定居,彻底结束了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的漂流生涯。

  上岸定居后,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谋生的问题。这时,村里提出了以巩固“海上养殖业”、壮大“海上运输业”、发展“劳动服务业”、创设“经济发展互助会”,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五业并举”发展思路,从过去的向大海讨生活,转变为向海洋要资金、要效益。

渔民发展海上养殖

  我家依靠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和技术扶持,也开始了网箱养鱼、吊养牡蛎和海带养殖。渐渐地,我家也过上了稳定富裕的生活。

  “中央决策真英明,曲蹄称呼改渔民,上岸定居给政策,科学精准帮脱贫。”现在的溪邳村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到了我们这偏远的渔村,更吹到了渔民的心中。

  时光荏苒,记忆中的船家,是连家船人忘不了的过去,忆苦思甜,如今的幸福生活更是让连家船民铭记于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一篇:【家书抵万金·家国40年】一个农村会计眼中的改革变迁——北京延庆农民写给弟弟的信
下一篇:【40年40组关键词——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