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家训家规

青史斑斑 | 节义壮山河 舍生取义的南宋名臣陈文龙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6日       发布单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 富平廉政网       浏览:

春雨潇潇,杨柳依依,青山穆穆。

仲春时节,云雾笼罩中的杭州城,呈现出别样的宋韵之美,荡漾着历代先贤的忠义之风和浩然之气。

西子湖畔,北山葛岭路5号静逸别墅东侧,有座圆顶墓茔,墓碑上书“宋参知政事陈忠肃公墓”,两侧题联:“丹衷昭天地,节义壮山河”。墓后竹林青翠葱郁,随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世事沧桑。

这座墓的主人是宋末抗元名臣陈文龙(1232年—1277年),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忠肃”;在他的家乡福建,人们尊称他为“尚书公”,他与妈祖林默娘齐名,被誉为“海上保护神”。

生前忠贞节义、壮怀激烈,死后褒谥封神、哀荣备至,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陈文龙究竟有着怎样的生命密码?

1 从幼时到生命最后时刻,陈文龙始终以岳飞为人生楷模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暮春,陈文龙被元兵押解至杭州,“拘系于太学”,因一路绝食,他已腹中空空,奄奄一息。进入太学,看见眼前这座再熟悉不过的屋宇,他不禁百感交集、涕泗交流。

宝祐四年(1256年),时年25岁的陈文龙来到杭州,补入太学,在这里开启了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作为南宋最高学府的太学,是临安府在岳飞殉难后的第二年,以籍没的岳飞宅改建而成的。

陈文龙的叔祖父陈址娶岳飞孙女岳璎为妻,因此陈岳两家是姻亲。陈文龙自小崇拜岳飞,常以其“尽忠报国”的慷慨之志自勉。入太学后,他经常去岳王庙拜谒。

咸淳四年(1268年),时年37岁的陈文龙高中状元。在唱名赐宴上,宋度宗将他的名字由“子龙”改为“文龙”,赐字“君贲”,希望陈文龙成为南宋“文脉之龙”、股肱卫士,匡扶正义、守卫江山。从那天起,陈文龙的一生被彻底改变了。

南宋初期名相陈俊卿是陈文龙高叔祖。会是历史的巧合吗?陈俊卿的命运也与这所太学有关。宋孝宗时,陈俊卿因主战失利,多次上书请罪,请求降级闲居。隆兴二年(1164年),在太学生的请求下,朝廷将他召回重用。次年,陈俊卿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并向孝宗谏言“人才当以气节为主”。

这位先祖在陈文龙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两人有着诸多相似点:都当过监察御史,又同样官至参知政事,清忠亮直、不畏权势,都曾因得罪权相而遭贬谪或罢官。陈俊卿不依附于秦桧,与岳飞一同主张抗金;陈文龙弹劾奸相贾似道,与文天祥一起坚持抗元。一个在南宋初期,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一个在南宋末年,为维护王朝最后的尊严而英勇捐躯。

当陈文龙被元兵械押至临安时,杭州百姓传言是岳飞的后身来了,纷纷上街迎看,仔细看却不是岳飞,而是陈文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景炎二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自觉时日不多的陈文龙,要求拜谒岳王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迈入岳王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欲绝,当晚气绝而死,年仅46岁。

一代英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两年后,南宋覆亡。

陈文龙的忠贞节义,让元朝统治者敬佩有加。从兴化也就是陈文龙的故乡、今日之莆田到福州,再到杭州,元朝多次派人劝降招安,均被其严词拒绝。陈文龙殉节后,元世祖忽必烈嘉其忠义,下令赦放陈文龙家人,并将其葬于葛岭智果寺翠竹园里。

最终,陈文龙与他所仰慕的岳飞相邻为伴,二坟相距仅千余米。据雍正版《浙江通志》记载,陈文龙葬之次日,“墓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众谓忠义所感”。文龙墓的“竹俱生刺”,与岳坟的“松不北枝”,遥相呼应,忠魂义魄,散为卉木,凛然不可侵也。

2 以忠义孝慈、诗礼经书传家,陈文龙及其族人竞相为国捐躯

春雨淅沥,笔者来到位于莆田木兰溪畔的玉湖陈氏祖祠,踏访陈文龙成长的足迹。

玉湖陈氏乃世代簪缨之家,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之美誉,始祖陈仁公在玉湖奠基之时就给子孙留下以“忠义孝慈,诗礼经书”为业的祖训。延至第四代,陈俊卿中榜眼并在廷对时答出“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传世名言,成为与李纲齐名的南宋名相,宋高宗赞其“仁者之勇”。

作为玉湖陈氏第八代,陈文龙从小在“仰止堂”学习,染濡先训,“能文章,负气节”,深受陈俊卿“人才当以气节为主”的思想影响。

在陈氏祖祠内,陈俊卿撰拟的《玉湖陈氏家训》以及陈宓起草的《仰止堂规约》悬挂在墙上,其中就有“治国必忠,治家必严”“轻利重义,物我一视”“近而修身,远而家国”“自反而缩,虽死弗屈”等字句。

自幼接受朱子理学和陈氏家训的熏陶,加上岳飞和陈俊卿两位先辈的榜样引领,便生出陈文龙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这位大丈夫生在南宋末年,注定了他的生命将遭受许多磨难。

“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受到朝廷赏识后,也被贾似道“看中”了。贾似道欲扩大自己的势力,对陈文龙“雅礼重之”,极力拉拢提携。陈文龙是个心中装着“义”字的人,但这个义不是私义,而是公道正义、民族大义。他守持气节,敢于与贾似道作斗争。

咸淳八年(1272年)十月,陈文龙出任监察御史。当时,贾似道把持朝政,所有奏章都要先经他过目,陈文龙直接将奏章呈给朝廷,因为他深知“道不同不相为谋”,坚决与贾似道分道扬镳——

其一,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施行“公田法”。这项改革在实施中严重走样,官吏用劣等公田强行更换肥腴良田,致使浙西一带“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要求严惩洪起畏。其二,贾似道准备在西湖葛岭南坡半闲堂增建府第,陈文龙上奏国家危急之时,“当集力以赴,不可奢资”,怎能助长奢侈风气,这一计划因此泡汤。其三,元军长驱直下,贾似道亲信范文虎临阵逃遁,襄阳、樊城陷落,情势危急。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先是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尔后又加以重用,朝野一片哗然。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极言其失”,请求“皆罢之”。

嫉恶如仇的陈文龙被贾似道视之为眼中钉,被贬到抚州任知州。在抚州任上,陈文龙初衷不改,清廉为官,深得民心。贾似道又收买他人弹劾陈文龙,却没发现任何问题,最后只能以“催科峻急”这一莫须有的罪名,将其罢官回乡。

“国危板荡识忠臣”。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益王赵昰南下福州称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再次起用陈文龙。陈文龙抱着“国亡我当速死”的信念,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闪耀出最亮的光芒——

福州、泉州诸城先后投降,兴化军成为孤垒,他散尽家财,募兵万众,在城墙上竖起两面大旗:“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元兵四次派人劝降,他斩杀来使,慷慨直言:“诸君特畏死耳,不知此生能不死乎?”“国事至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以守。”

兴化城破,元兵纵火,滥杀无辜,他厉声喝道:“速杀我,毋害百姓!”悲壮的吼声,在兴化大地久久激荡。

举家被俘,元兵劝降,百般凌辱,他指腹愤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元将唆都软硬兼施,一面以“名盖天下”褒扬,一面以“母老子幼”威逼,他写下著名的《复元将唆都书》,大义凛然:“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字字傲骨,句句铿锵。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陈文龙最终寡不敌众,力尽被擒,被押至福州(即陈文龙诗题中的合沙)时,写下诀别诗《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慷慨悲歌,宁可以血衅鼓,哪怕十多个家人被俘被杀,也绝不投降,此赤胆忠心天地可表。千百年后的今天,捧读此诗,依然有一股力透纸背、浓得化不开的悲壮之气,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炽热赤诚的家国情怀和尽忠报国的铁血忠勇。

在陈文龙写下上面这首诗的第三年初春,文天祥被俘并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惟有丹衷天地知”与“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呼后应,相映生辉。

这两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南宋“文状元”,最后均以一颗丹心殉国,舍生取义,光耀千秋。

陈文龙殉国后,其忠贞爱国、刚正节义的精神在他的亲族中延续。陈母被押至福州一尼庵中,身染沉疴,拒医绝食而死,生前悲壮留言:“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兴化之战,陈文龙儿子陈梦祥、陈梦麟和女婿许汉青不幸身亡,女儿陈淑祯散尽家财,招募义军,继续抗元,最后战死沙场。三弟陈用虎,时为兴化军通判,“兄弟同声,效死弗去”,其妻朱氏,投缳自尽。从叔陈瓒誓言“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并率族人和三千义军收复兴化,斩杀叛将,坚守数月,城破被俘,誓死不降,最后被车裂而死。

这是一个忠孝节义、铁骨铮铮的家族。陈文龙殉国二十年后,元成宗感于“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特派官员到兴化寻访玉湖陈氏子孙,准备录用为官,结果竟“无一人应之”。

3 林则徐、严复纪念陈文龙,英雄精神不灭,历久弥新

明清时代,陈文龙逐渐成为福州城隍主神,并被朝廷敕封为“水部尚书”“镇海王”等,故福州人称陈文龙为“尚书公”。陈文龙信仰在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广为流传,被民众尊为妈祖一样的“海上保护神”,闽台等地建有30多座以陈文龙为主神的尚书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福州仓山阳岐尚书祖庙和台江万寿尚书庙。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林则徐告老还乡在家养病不到半年,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赶赴广西。出发前,身患重病的林则徐来到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林则徐把陈文龙与文天祥(曾封为信国公)并列,作为自己的楷模。

时年66岁的林则徐,目睹晚清中国之现状,忧心忡忡,他一方面缅怀民族英雄陈文龙,寄托自己心中的悲愤和哀思;另一方面以这位先贤的精神为自己鼓气,继续为国分忧,置生死于度外。一个月后,这位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生信条的民族英雄,在赴广西途中病逝。

1918年冬,严复从北京返回自己阔别二十五年之久的家乡阳岐。返乡期间,他拖着病体两度到尚书祖庙行香,看到庙宇略显破败,决定发起重建工程,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带头捐资两千银元,牵头成立董事会,共募集捐款十多万银元。

1919年至1920年,严复在上海治病和返回北京期间,在写给三儿严琥和侄儿廉璠的11封信中,每一封都提及尚书祖庙修建事宜。祖庙临近竣工时,他题写了庙额大匾和多副对联,并题诗一首:“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1921年10月,严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让人欣慰的是,此时“尚书祖庙”重建工程也接近尾声。

陈文龙的忠义精神,让外来侵略者格外忌惮。厦门中山公园原有一座修于明代的陈文龙祠,1938年5月日寇据厦后,为了泯灭中华民族的抵抗意识,将此处拆毁。精神的象征容易遭到拆毁,但精神本身却不易遭到拆毁,因为陈文龙爱国、忠诚、节义的人格情操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历来崇敬英雄,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是英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写在青史上,他们的精神留在人心中,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上一篇:传承 | 用一生诠释师者风范
下一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