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楷模 >>  正文

“80后村官”张小波: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里的“三员一长”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发布单位:富平廉政网       来源: 富平廉政网        编辑: ssl       浏览:
  从学生到老师,转型补习员   “听说村里来了个大学生,也不知道能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回想起2008年张小波刚到村里的情景,村民卓嘎的印象就是一个学生娃,心中半信半疑。   张小波自己也说,刚开始心里很没底儿,自己是村里唯一的汉族同志,又不会藏语,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每天就憋在办公室里。   “村官要和村民是熟人啊。”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的一番话让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张小波茅塞顿开。他开始到村民家里串门,沟通不好,就问村里的老干部,慢慢学会了不少常用藏语,很快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   “张老师,我家罗布的汉语文有点差,你是大学生,能不能帮忙补习补习?”一天,村民央珍找到张小波说。   张小波二话没说,收下了第一个学生。慢慢地,村民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居委会,听课人数一度达到60人。为了当好这个补习员,张小波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天下午挤出一个小时对学生进行辅导。   “小波哥教会了我们好多东西。”罗布说,除了课本知识,他还跟着“张老师”学了画图的本领。   边巴次仁说,“张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结识了4名家庭困难学生,每个季度都从工资中拿出500元资助他们,并经常向他们赠送文具。   从“土色”到“绿色”,转型种植员   “我是学建筑的,总觉得这辈子和泥土脱不了干系。”到了克松居委会,张小波一直想着发挥自己的“土色”优势干点事。   张小波注意到,整个克松居委会甚至没有一项富民产业。“在农村干事是一项长期事业,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的任务”,2009年冬天参加的农业部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让张小波触动很大,他寻思着好项目让百姓富起来。   克松居委会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具备成为山南重镇泽当镇“后菜园”的绝对优势,张小波决心打造绿色经济。   建棚容易种菜难。高原气候对蔬菜种植要求很高,克松居委会没有种蔬菜的传统,而张小波之前也没学过农业技术。大棚建好了,种什么?谁来种?如何种?成了摆在张小波面前的难题。   “我让他选了10名年轻人到拉萨的蔬菜大棚学习。”边巴次仁说,考虑到居委会资金困难,没法解决住宿等问题,张小波就和大家在拉萨蔬菜基地的空房里打起了地铺。   回到居委会,张小波专门买来蔬菜种植资料,白天泡大棚,晚上泡书海。经过大半年的试验,看到大棚里红艳艳的西红柿,白生生的大萝卜,绿油油的青菜,村民们开心地笑了。   随后,克松居委会蔬菜瓜果花卉专业协会、克松德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克松仁青农机具经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挂牌成立,农牧民户均增收上万元,不少村民还成了种植能手。   利用红色资源,转型讲解员和副团长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上来了”,这是克松人最爱的歌谣。1959年克松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和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拉开了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   “西藏再没有第二个地方像克松这么有红色特点了。”张小波把克松的红色资源当成宝贝,收集史料,协助制订《克松居委会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村规划方案》,并根据6位见证克松庄园兴衰的老人的回忆,绘制出克松庄园的原貌图纸,参与建设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   “过去农奴身体虽由父母所生,却被官家占有,纵有身体和生命,却没有做主的权利。”像这样的话,张小波已经说了近2000次,担任陈列馆讲解员的他,在宣讲中更增强了对百姓的责任感。   村民根宗和张小波的接触源自话剧《农奴泪》。2009年,张小波在与群众谈心中偶然得知,1968年克松人曾自编自演过一部反映农奴生活的话剧。张小波意识到恢复这部话剧的重要性,很快找到几位当年参与排演的老人整理台词。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1年3月25日,《农奴泪》在克松居委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3周年”活动中首演,随后登上了西藏乃至全国的舞台。   “这离不开我们话剧团副团长小波的付出啊!”村民达瓦说。   2011年,张小波任期结束,村民们集体向上级组织部门提出申请,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做好居委会的“三员一长”。张小波说,要继续在农村基层的熔炉里磨炼自己。(新华社 记者 张京品)
     
上一篇:心底无私天地宽: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监...
下一篇:十年磨利刃 浩气惩贪腐――记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