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楷模 >>  正文

废墟上筑牢“铜墙铁壁”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发布单位:富平廉政网       来源: 富平廉政网        编辑: ssl       浏览: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乌蒙铁军”的陆军第14集团军炮兵某团700名官兵第一时间抵达火德红镇、巧家县包谷垴乡两个重灾区,广泛开展军地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活动,在废墟上铸起了一道道坚强的“铜墙铁壁”。 跨越编制的一次“握手” 鲁甸地震后,在曲靖野外驻训的陆军第14集团军炮兵某团迅速集结,分两个梯队分别赶到火德红镇和包谷垴乡,与镇乡群众会合开展救灾。 当夜,军地领导坐到了抗震救灾指挥帐篷里,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军地救灾各有优势,如何互补,实现救灾成效的最大化? “特殊时刻,军地基层党组织必须挽起手来,无缝对接,统一领导。”军地达成共识。 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军地相关领导批准,他们开展了军地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活动:采取编外任职、挂钩兼任、业务嵌入的方式,团5名常委分别到受灾最为严重的5个行政村党总支任副书记、28名营党委委员担任各自然村党支部副书记,207名党员加入151个村民党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形势分析、帮难解困、问责问效等制度。 彼此联动的一个“齿轮” 巨大的牛栏江堰塞湖,水位不断攀升。“政委,你们参加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有经验。”挂钩该镇的副县长胡小兵向政委朱江表态:我们都是你的兵,听从你的指挥。 在朱江和胡小兵的带领下,16名党员骨干搭乘2艘冲锋舟,沿江搜救,奋战整整一天,成功转移出16名群众,从堰塞湖中打捞出3具遇难者遗体。 军地协同战斗,一场更比一场激烈。 为了保证堰塞湖如期泄洪,副团长樊治云带领120多名官兵和群众,冒着余震、泥石流、飞石、山洪等危险,3小时紧急运送2.4吨炸药;有些偏远山村运输车无法通行,负责物资运送的参谋长姜亚新和村里协同,把村民组织起来组建摩托车运输队、背篓运输队,“蚂蚁搬家”运送救灾物资。 据统计,“黄金72小时”内,军地携手共抢救轻重伤员150余名,转移安置群众3400多人,挖掘、处理遇难者遗体9具,抢运、卸载救灾物资1000余吨。 合力建起“红旗社区” 为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卸载、分发,朱江命令六连官兵留守镇上,在执行搜救任务的同时,听候副镇长李文才的调遣。 8月4日晚10点,刚执行完搜救任务的六连连长郭小良接到李文才电话:166吨救灾物资运抵镇上,需紧急卸载。 不到5分钟,郭小良带领67名官兵火速赶到。奋战8小时,这批物资才卸载完。刚回到宿营地,电话又来了:“又有一批救灾物资运到了……” “先干活,再吃饭!”官兵再次出征。这一忙,又忙到下午2点半。 晚饭后,又一批救灾物资运到,李文才打完电话后大哭:“连续30多个小时没休息了,他们真是‘铁军’啊!”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根据军地抗震救灾最高指挥长命令,军地要合建“红旗社区”,选址后,镇领导动员土地户主割收庄稼、征集大型机械平整场地;官兵搬运水泥、沙石硬化地基,搭建帐篷…… 仅两天,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集集中居住、文化娱乐、生活保障、办公管理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红旗社区”拔地而起,163名原来分散居住的受灾群众迎来乔迁之喜。据介绍,目前已建好8座“红旗社区”,共集中安置了3000余名受灾群众。 无法割舍的三年“盟约” 8月17日,根据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乌蒙铁军”将在第二天一早回撤。 晚上,团长陈勇、政委朱江分别与包谷垴乡、火德红镇领导座谈。会上,依依不舍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陈团长和朱政委与地方领导立下“盟约”:3年之后,官兵将重返灾区,见证“凤凰涅?”! 送别时,李文才哭得稀里哗啦。他甚至不顾“形象”,带群众拦下军车,把苹果、土豆一筐筐往车里倒…… “乌蒙铁军”回撤后,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依然每天和朱政委通电话聊聊灾后重建。几次“电话会议”,他还真找到了“工作诀窍”―― 安置点许多群众的家都在十里八乡外,没办法干农活、搞生产,在朱政委的启发下,他走活了三步棋:鼓励有劳动条件的村民外出打工;组织妇女们绣十字绣,联系商家购买;组织老人、小孩捡矿泉水瓶,政府统一收购。 鲁甸县副县长胡小兵说,部队虽然回撤了,但“铁军”精神还在。“相信我们,3年过后,火德红必将更加红火!”(人民日报)


     
上一篇:高莉:坚守山乡讲台10多年
下一篇:一位赤脚医生的三十八年坚守――记陕西省“优秀乡村医生”刘永生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