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谷地震灾区,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们用汗水践行宗旨,用实际行动检验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
应急反应,他们最迅速
强震突袭,星夜驰援。7日晚“景谷地震”发生后,各路人马迅即赶赴灾区抢险应急。
橄榄绿、橘子红、海天蓝,哪里有救援队,哪里就有了希望和踏实。为了灾区群众安全,他们在鲜红的党旗下集结、向前!
“景谷地震”发生后,听说救援队要出动,本打算9日休假离队的14军工兵团班长刘礼拿着出动花名册找到营长石林:“营长,为啥花名册里没有我的名字!”石林解释,8月份鲁甸救灾,你没休假,这次就别去了。刘礼软磨硬泡,石营长只好说:“救援队缺驾驶员,你开五号车吧!”
连续驾车14小时,刘礼到达震中永平镇。一下车,他就扛起救援器材随战友走村串户,帮助排危除险,足足20多个小时没合眼,双眼布满血丝。领导让他休息,他却拍拍胸脯:“眼虽红了,但精气神在!”
“同志们,加快脚步,再过一个小时,我们就可以到嘎岗了”。8日晚,一支由21名战士组成的“普洱军分区党员突击队”徒步向离永平镇30公里外的嘎岗出发,山路崎岖,他们徒步5个多小时才到达。
抵达嘎岗后,突击队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兵分三路,向各个山头进发,挨家挨户搜救,等把13户人家走完,已是深夜。“虽然房屋受损严重,但幸好只有三个伤员,9日一大早,我们自制了一副担架,把重伤员抬出大山”,党员突击队指导员吴富铭说。
10日下午记者走访嘎岗时,突击队员们已把村民家里的值钱东西全部搬出。“救援队一来,心里就踏实了”,63岁的村民梁友富说。
群众冷暖,他们最贴心
“黑天晚地,她跑来做什么!”芒腊村小村组村民李昌珍一看到鲁忠华还挺疑惑。7日晚上,地震刚停一会,鲁忠华就骑着摩托来到小村组了解人员受伤情况。李昌珍后来说:“没想到鲁主任这么快就到了。”
鲁忠华接着又骑摩托车跑了附近的几个村寨。她带领妇女小组长与村民清理了一块玉米地作为搭建救灾帐篷营地,到清晨6时,芒板小组30多顶帐篷就搭起来了。
“景谷地震”发生后,震中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有关部门也发出通知,要求公职人员在抗震救灾期间必须尽职尽责,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鲍太春是永平镇芒费村书记,地震发生后,电话不通,他叫起一个村民,开车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通知疏散,22个村民小组全部安排完,已到凌晨1点。之后他组织物资发放、疏散安置、调度村干部工作,8日晚8点多才回到家吃上一顿饭……
芒板小组是本次地震唯一出现遇难者的村民小组,张华林是组长。地震发生后,他疏散完群众,就到死者家问候,帮着料理后事……
如今震后6天过去,基层党员干部们仍顾不上自家、来不及歇息。帐篷都搭起来没有,晚上被褥够不够,群众冷暖,他们最贴心!
八方支援,他们最积极
“参加不了专业排险,我只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正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里清理垃圾,在幼儿园工作的志愿者罗老师没给记者留名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的社会救援力量有数百人。其中有多次参加救灾的救援队员,也有退伍老兵、公益组织成员等。
孙大伟是云南蓝天救援队队长,9日早他就和队员在景谷二中搬运食用油、大米等物资――这些物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救援队采购的,为了给震区偏远山村的村民解燃眉之急。办事风风火火的孙大伟招呼队员赶快装车,赶紧把物资送给村民。“下午我们还会去镇上物资发放点领物资,给需要的群众送去”,孙大伟介绍,与鲁甸地震时一样,参加完搜救,他们就投入到物资发放工作中。
孙大伟这些年一直做旅游生意,家底殷实。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招呼队员参加救援,还自掏腰包购买了大米、食用油等。物资装车时,队员们调侃起孙大伟来:“这大米你一搬就是五袋,我们想学学不来啊!”孙大伟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莫要调侃我了,你们都是党员,我才是个入党积极分子。”
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也感染着灾区的群众――他们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生产自救、互帮互助的故事,在灾区同样很多。
在永平镇芒费村那卡村民小组,最熟悉的声音是突突作响的摩托车――27名芒费村民自发组建起摩托车运输队,载着物资往来穿梭。
运输队队长王新达说,救灾物资都到了镇上,但因道路受损不能直接运进那卡小组。“车队的人很多也受了灾,自家还没顾上就赶来了”,王新达边说边忙不迭地在“突突”声中扬尘而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