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虎,这个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的铁路养路工,已经在自己工作的12公里铁路线上来来回回走了近27年,长度超过12万公里。
自1988年来到秦巴山区后,王庭虎的工作连同生活就随着铁轨上的道钉一起,被深深“钉”在了深山中,日夜不息、风雨无阻守护着过往旅客的安全。
王庭虎所在工务车间负责管辖的12公里铁路线路,虽然距离不长,却有着襄渝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曲线半径和最大的坡度,修建和维护难度极大,而由于巴山工区四面环山,“冬春雪不融,夏秋雨不停”,钢轨使用寿命也比其他干线要短,工作量是其他工区的3倍多。
每天清晨,王庭虎背着10多斤重的工具包,徒步往返辖区巡查线路,用脚数清44160根枕木有无偏差,查清441600颗道钉有无松动。每到夜里巡道难度更大,从午夜12点一直到早上7点,王庭虎打着手电筒,查看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天亮回到工区,顾不上休息,接着准备下午的工作。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保证最佳检修效果,王庭虎还经常充当特殊旅客,亲自登上列车,感受记录列车行进的舒适性,用耳朵仔细听车轮与钢轨间发出的摩擦声,捧着小本记录白天养护线路的得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大山为伴,以空谷为友。27年来,王庭虎累计义务工作超过2万个小时,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3年的工作量。他常将自己比做道钉,“身有五寸长,决不只钉进四寸九,维护线路必须尽心尽力,不能有丝毫差错。”
钢轨的轨距水平直接关系到列车是否能够平稳运行。每月,王庭虎都要抽出5天时间,带领工友们沿着线路测量轨距水平,每隔4根枕木,就要用标尺弯腰测量一次,记录一次。全程就是1.1万次弯腰,1.1万个数据记录。27年来,王庭虎行走线路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走了5趟长征路,为的只是让轨距毫厘不差、旅客乘坐更舒适。
铁路维护看似简单重复,却又是一门要求颇高的技术活,稍有偏差,便会影响行车安全。为了提高山区铁路养护技术,只有高中文化的王庭虎,天天身上揣个小本,逐根枕木采集数据,每组数据对比分析,仅2014年一年,他就用完了16个小本。在王庭虎的宿舍里,摆放了100多本业务书籍,每天工作再忙,他都要挤出时间伏案学习。
“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师傅临退休前的嘱托,王庭虎始终记在心里,27年来,王庭虎如同一颗道钉,一镐头砸下去,就深深扎根在枕木上,永不松动。
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钉”在巴山、“钉”在铁路上的普通养路工,生活中也有着极为不易的一面。父亲去世后,王庭虎将年迈的母亲接来同住,母亲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就乡下、城里两头跑。身患尿毒症的妻子,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复查一次,光医药费就要上千元,生活的重担像座山一样压在这个普通养路工的肩上。
尽管自己并不宽裕,可王庭虎还想尽力为乡亲们做点事。在他的倡议下,巴山工区成立了“学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远道的孩子寄住。在王庭虎和工友们的资助下,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襄渝铁路建成通车至今,巴山铁路人保持着36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的优良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2014年,王庭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如今,46岁的王庭虎依然选择在这条铁路线上走下去,“我的青春留在了巴山,已经和巴山融为一体,离开巴山,我的魂都会丢的。”(陕西日报记者 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