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楷模 >>  正文

村医潘昌荷,跨越赣闽粤行医四十三年――“头疼脑热,首先想到他”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发布单位:富平廉政网       来源: 富平廉政网        编辑: ssl       浏览:
  崎岖的山路上,总有一个骑着摩托奔波的身影,风雨无阻……   天刚蒙蒙亮,潘昌荷就迎来了第一位病人。求诊的村民三三两两地来,估计着早上这一拨病人来得差不多了,潘昌荷才抓紧时间吃完早饭,骑着摩托上了山――一群鸡鸭还等他去喂,养的山羊也关了一晚上,该放出去吃草了。   从山上回来,约摸9点。潘昌荷开始寻思需要去探访哪几户老病号:村头的潘其森、上村的黄六妹那儿有几天没去了……想着想着,双腿已经迈出了家门。   潘昌荷是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福中村唯一一名乡村医生。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43年。   脚踏三省,为村民瞧病   福中村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是由6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村与村之间隔着大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为潘昌荷赢得了一个“脚踏三省乡村医生”的头衔。   “像潘昌荷这样医术、医德都好的大夫,不好找了。”福建省武平县高书村的谢坤杨说。去年腊月,谢坤杨5岁的小孙女全身大面积烫伤,送到漳州的医院治疗,病情初步稳定时,已经花去了七八万元。彻底痊愈,至少还需要三四个月,换药就成了大问题。最后,谢坤杨把孙女接回村里,将清创和换药的难题托付给了潘昌荷。   从此,崎岖的山路上,多了一个骑着摩托奔波的身影,整整三个月,风雨无阻。所有这些都是义务诊疗,分文不收。最后,过意不去的谢坤杨硬将厚厚一沓钱塞进潘昌荷手里:“这么远的路跑了八九十趟,摩托车总要油钱吧?”就这样,潘昌荷才终于收下了400元,又把剩下的钱塞了回去。   谢坤杨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女儿,有个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也都是给潘昌荷打电话求助。这类远程求诊电话,潘昌荷每天要接十几个。   “新农合实行后,治病就不用倒贴了”   城里卖药都是按瓶卖,而在潘昌荷这里,药一直都是按颗卖的。每次几粒,积少成多。行医43年,潘昌荷送出的药,不知道已经积累成了多少瓶。   潘昌荷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收出诊费,药品只收成本价,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门诊、血压测量、外伤包扎等也都免费。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只能赊账,潘昌荷也从来不催。如此下来,别的医生以治病致富,潘昌荷却常年倒贴。   这些年来,邻里不少人都告别了土坯房,潘昌荷家却还是老样子――惟一一间新房是他的卫生室,为了给病人一个好的治疗环境,几年前刚盖的。   新农合实行后,乡村医生每年有了3000元的基药补助,门诊费也只需患者自付1元,其余5元由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每个月还发150块钱的补贴,”潘昌荷笑着说,“从此以后,给人治病就不用倒贴了。”   “我的年纪也大了,以后乡亲们怎么办?”   上村的钟四妹是潘昌荷的老病号了。“她眼睛看不见,腿脚不方便,还有风湿性心脏病,心率一度达到每分钟200次……”潘昌荷从十多年前就将她列为重点看护对象,除了每两周一次的上门体检,平日里只要路过,他都会顺便去钟四妹家看望一下。   村里的老人大多患有肺气肿之类的慢性病,潘昌荷一直放心不下。水泥路没修通之前,出诊主要靠腿,一趟就要走大半天,没法常去。后来有了摩托车,他隔三岔五就上门听听诊、把把脉。   与全国许多农村一样,福中村也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只剩下老两口,有些老人连走到门口接人都困难,我不上门,谁来管他们呢?”常去的几家老病号,潘昌荷早已走得跟自家一样熟了,哪个人习惯待在哪个房间,他都一清二楚。   “没有潘医生,我早就没了。”跟村里的老人聊天,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我的年纪也大了,以后跑不动了,乡亲们怎么办?”这成了潘昌荷最挂心的事。据了解,寻乌县共有在岗乡村医生337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配备有乡村医生1.23名。而且,自从《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乡村医生的准入门槛提高了,素质能力提高了,新增人数却大为减少,同时,这个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去年9月,潘昌荷将儿媳妇送到城里的卫生学校去学医,准备让她将来接班。(人民日报记者 周飞亚 张璁)
     
上一篇: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创业在荒原
下一篇:为了群众的信任――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科教文卫纪工委副书记、监察...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