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十多年如一日,她始终秉持“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的理念,近千人在她接访后息诉息访,被许多信访群众亲切地称为“解心结的贴心大姑”。她就是江苏省盐城市纪委信访室主任沈德琪,2016年“江苏最美信访干部”中唯一的纪检监察干部。
“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认真对待”
丁秀花是盐城一家卫生保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公司160多名员工中80%以上是低保户、下岗职工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大家都分外珍惜这份工作,公司承接的保洁业务一直都是全优。
2010年初,该公司参加盐城市区垃圾清运公开招投标,开标各项评分都是名列前茅,结果却落标。职工们得知结果后群情激愤,表示要到政府机关上访。天快黑时,茫然无措的丁秀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市纪委信访室。
“沈主任耐心听取我们反映的情况,对我们的事非常同情,当即表示会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丁秀花回忆道。当时的她还不知道沈德琪已经连续加班几天了。
了解详情后,沈德琪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组织人员调查。到深夜终于查清了事实:这个项目是招标单位首次开展的招投标项目,存在评分标准不够科学,评委对评分细则不够了解,打分不够规范等问题。
沈德琪和同事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办公室,连夜与发包单位联系,要求发包单位主要负责人前来会办处理。发包单位立刻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会商,及时改正方法,重新进行招投标。事情圆满解决已近凌晨2点,沈德琪和同事这才发现他们晚饭还没有吃。
这只是沈德琪为上访群众排忧解难的一个小镜头。“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认真对待。”从她工作以来,这样的镜头一直在上演。近年来,沈德琪耐心接待来访群众2600余人次,牵头组织化解疑难复杂信访问题600多件,许多信访群众亲切地叫她“沈大姑”。
“耐心听完,总有解决的法子”
“今天到你这里,我多年的怨气和郁闷算是消了,再也不上访了。”2014年5月的一天,在盐城市纪委信访接待室,建湖县一名张姓老人,紧紧握住沈德琪的手,动情地说道。
原来,老人几年前受过纪律处分,加之家里困难迟迟得不到解决,一直认为是被单位领导打击报复,不断上访。沈德琪接待他时,听他从上午8点多一直说到12点半,老人最后哭了起来:“沈大姑,我上访多少趟,只有您听我把这么多年的苦楚原原本本地说完了。”
沈德琪耐心细致地将相关党纪条规讲给老人听:“组织对你处理是没有问题的,你要正确对待,要往前看,组织上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你……”老人的情绪缓和了,沈德琪为老人安排了午饭,联系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充分考虑老人家里的特殊情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救助。老人深受感动,表示息访。
接待情绪偏激的上访群众,处理行为过激的异常访,是接访工作中令人头疼的“棘手事”,但沈德琪总结历年来的接访经验,钻研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无论他们有多激动,只要我们热情接待,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射阳县患病职工王某曾多次到中央、省、市纪委上访。2014年1月的一天,王某带着菜刀到政府机关北门,扬言要自残。在现场,沈德琪不顾危险,拉着王某的手,从询问病情入手,关心他的家庭困难,又谈起组织上的认真调查。经过一番入情入理的劝说,王某冷静下来,表示不再做偏激的事情。
为从源头化解这一多年的信访难题,沈德琪及时牵头协调对王某反映的问题“回头看”。在沈德琪的倾心努力下,一起多年的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得到化解。
面对一个个信访难题,沈德琪总是甘做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不推不让,耐心接访、细心研访、诚心查访、真心处访、尽心息访,真情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不吃软不吃硬,执纪监督不留情”
“我们以后再也不上访了!”2016年8月,盐城市某盐场土地承包养殖户唐某等人当场向沈德琪作出承诺。原来,唐某等4户先后多次越级上访,反映响水县沿海经济区强行断水,阻止他们生产的问题。
沈德琪接到问题线索后,迅速查明原因:土地承包到期后,该盐场党委书记明知土地已被置换,仍研究决定签订续租协议,引发信访矛盾。在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对养殖户给予赔偿的同时,沈德琪顶住说情打招呼的压力,根据有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对负有重要责任的盐场党委书记立案调查,依规对盐场上级分管领导等多人给予诫勉谈话处理。
由于始终战斗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第一线,沈德琪受到过利诱,有人要赠送珠宝、玉石、土特产等,希望她能网开一面;她也受到过恐吓,有人扬言要“出来找你算账”,甚至带着煤气罐来要同归于尽,但她始终坚守初心,不为所动。同事们都说这位沈主任“不吃软不吃硬,执纪监督不留情”。
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她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下,盐城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得到了上级纪委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沈德琪也获得了江苏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纪检监察系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个人、盐城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中国纪检监察报 戚友祥 江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