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一课 >>  选修课

【每日一课】第三十课 我是另一个香菱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2日       发布单位:       来源:        编辑: ssl       浏览: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选修课

 江海兄出题,要我谈谈我的读书。想起香菱。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命运实在够不幸的。可某一天,香菱学诗了,学得如醉如痴,以至梦中得句。曹雪芹写这件事的旨归,似乎非为表现香菱聪慧好学,也不在于表现黛玉教她学诗的技巧。这其中振聋发馈的意义是,香菱在学诗中突然发现了自己,找到了生命中神性的东西。一个人际遇不好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听凭命运作弄而不自知。香菱命运至微至贱,而她通过学诗,升华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了“人,诗意地栖居”的快乐。我的读书历程颇类似于香菱学诗,尽管无缘遇到黛玉那样的好老师。
      

但我曾经是个好学生。当同龄人昏天黑地考大学时,便已经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工作以后,大约是天性使然,即开始读与工作有关的书。当时,正值邓小平南巡,全国上下大讲市场经济。我读了那么多党校的书,却怎么也搞不懂什么是市场经济。为此还苦苦硬啃过一段《资本论》,无果。直到有一天,读了茅于轼先生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一文,始觉茅塞顿开。像麻姑的大爪,解了我背上多年的大痒。那一段时间,茅先生成了我顶礼膜拜的学者。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择优分配原理》等著作。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述使我轻松进入经济学这个神奇领域,洞悉了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开始学会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分析世俗万象。之后,又一再拓展,读了相关的经济学论著。要说经济学知识的启蒙,茅于轼先生是我未曾谋面的第一位老师。
      

读书是一种清洗,清洗方方面面灌输给你的各种说教,引导你独立思考。读书是一种对话,和无数先贤对话。对话中,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愚蠢和狂妄。陈丹青先生说:“读书让他常觉自以为非”。在我的阅读史上,第二位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费正清先生。偶尔碰到先生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反观自己的国家。原先自己笃信的一些东西开始动摇,开始有了比较观念和怀疑精神。自惭无知和浅薄之余,因了费先生讲中美文化,我便想读读中国人研究介绍自己文化的书,于是先后翻阅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有人问,你怎么知道这些好书的?其实这只缘于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欲望。我所有读过的书都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以至于最后好书多得读不过来。

 

 对我读书产生影响的还有龙应台先生。起初,读了先生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对文化的阐释,最为精警动人。先生说:“所谓文化,就是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先生的文笔和思想对我产生极大震撼。当天,我即去西安搜买先生的书籍。先是《野火集》。读复叫,叫复读。读完《野火集》,怀着难以言状的激动,我在博客上写了《恳请国人读读龙应台的< 野火集>》。书中把当时的台湾比作生了梅毒的母亲。“我的母亲生了梅毒,但是至少她还没有死去,她还有痊愈的希望。我既不愿遗弃她,就必须正视她的病毒,站起来清洗她发烂发臭的皮肤。”这是怎样的一个赤子情怀啊?从此,我成为龙先生忠实的学生,遍求她在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所有作品,逢人便说龙应台。愚痴之态,近乎祥林嫂。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她的散文集《目送》,记述父女、母女、母子之情,感人至深,“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评论语)记得这本书我连读两遍,意犹未足,齿颊留香。
      

读书真的会滋养一个人的生命。坚持读书,就会象香菱一样,发现自我生命的光彩。长期阅读,自然产生一些感悟,不吐不快。我在网易申请了博客,开始记述生命的每一份感动。2009年夏,我的一篇杂感《别把农民当干部》,被时任《四川文学》总编的意西泽仁老师发表在《四川文学》上。这件事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我在工作之余体验到另外一种人生价值。不久,老师又将我一篇散文《那颗星》发表在《四川文学》封面上。我对文学有一种天然敬畏,觉得今生今世只能作一个欣赏者,从未奢望过发表作品。坚持读书却为自己开辟了另一扇窗,让我从简单地读,简单地记录,走向有零星作品发表。
     

 与香菱学诗相比,我的读书有遗憾,也有幸运。遗憾的是身边没有黛玉、宝钗、湘云这样的老师,一切靠自己摸索。幸运的是处在现代社会,能找到绝大多数想读之书。二十多年来,我从茅于轼开始,到费正清、费孝通、龙应台,继而发现白先勇、蒋勋、傅佩荣、南怀瑾、木心等,由这些先生引领,开始读民国大师的作品,又由民国大师,走向古典。我读书是倒着来的,总有攀登之感,乐此不疲。
      

香菱是卑微的。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成为黛玉和宝钗。她的诗,也许永远达不到宝黛的高度。但,作为一个人,她找到了自己。
   

   我愿意作另一个香菱。


     
上一篇:【每日一课】第三十一课 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找答案
下一篇:【每日一课】第二十九课重温《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