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一课 >>  选修课

【每日一课】第五百课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纪检监察人从这里走出 | 馆长讲党史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1日       发布单位:       来源:富平廉政网        编辑: 富平廉政网       浏览: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选修课

 

湖北省武汉市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党员干部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参观学习,重温党的纪律建设历史,感悟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使命。李国涛 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正穹报道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一堂由武汉革命博物馆开设的“沉浸式思政课”开讲。观众从武昌农讲所启程,途经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最终来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市武昌都府堤20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选址在其隔壁,自2019年5月9日开馆。这里成为1927年那段风云历史的重要见证,全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近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纪检监察人正是从这里走出。他们是谁?他们为党的纪律建设做出过哪些贡献?党的纪律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光辉历程?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馆长高万娥。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利用红色资源方面,历史陈列馆有哪些做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高万娥:我们以党的纪律建设历史为轴,利用405件(套)文物资料、7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等史料,展现纪律建设历程中涌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活化红色资源,从而感染观众、影响观众、教育观众,让观众不仅了解到我们党纪律建设的丰富历史内容,更从这些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开馆以来,历史陈列馆持续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学习,今年以来的参观人数已超过16万人次。

如今,历史陈列馆已建设成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党的纪律建设光辉历程的专题性展馆。它位于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紧邻中共五大会址,寓意着从党的监督执纪的起点出发,探寻监督执纪的伟大足迹,让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纪念建党百年的特殊时刻,它将更有助于激励全体党员经受住任何考验,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为什么在中共五大选举产生?成立这样的委员会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高万娥:1927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进入了极其艰难的时期。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27年4月到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四大的994人增加到57967人,增加了57倍。

为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执纪,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也是中央纪委前身,开启了党内监督制度的组织创新。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就立即按照党章履行职责,处分了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等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包括王荷波在内的10名委员,先后有8人牺牲,无一人叛党投敌,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记者:从中央监察委员会产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抗日战争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百年间,党的纪律建设工作有何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纪律建设的?

高万娥:建党百年也是我们党不断进行纪律建设的一百年。这个百年光辉历程可以用四组关键词进行概括:创立与探索,推进与曲折,恢复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

例如,1921年8月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共有十五条,其中有10条涉及党的纪律。中共二大通过党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首设纪律专章,为自己立下总规矩。再例如,1932年初至1934年秋,中央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惩腐肃贪运动,同时出台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腐败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严明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文件和真实案例可以发现,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特别强调党的纪律和组织的力量,始终坚持反腐败的态度和决心,一直用铁的纪律守护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我们党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每日一课】第五百零一课 把人民至上贯穿抗震救灾全过程
下一篇:【每日一课】第四百九十九课 退(离)休党员领导干部兼(任)职四大问题辨析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