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记者在工作中接到一个电话,原来一篇社会监督稿件引起了地方政府的不安,打电话过来试图问问有没有什么“官方背景”,似乎很担心批评是“上边的意思”。可是,关于问题的解决情况却只字未提。按说,正常的沟通交流当然可以,层层负责的机制也没问题,但眼睛只往上边看,恐怕不太应该。
这并不是孤例。现实中,一些地方官员每天挖空心思去揣摩领导意图,生怕上级机关有意见,生怕舆论监督耽误了自己的仕途。于是,把精神头都集中在摆平记者、公关媒体、搞定上访对象上,而无视发展中民生福祉的改善、工作作风的改进。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眼睛多往下边看、往群众身边看,治理能力现代化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谈,“法定责任必须为”才能落到实处。
只顾形式上的“搞定”,并不能真正化解矛盾、排除险情。回到接电话这一事件本身来看,倘若面对舆情多几分担当,把事件前因后果搞清楚,该处理的处理、该解释的解释、该问责的问责,那还需要电话沟通什么?相反,欲盖弥彰、遮遮掩掩,就算换来了一时的风平浪静,矛盾本身还在不断累积,早晚会爆发,甚至会酿成更大规模的风暴,到时候又该找谁“电话沟通”呢?
闻者足戒,是对待上级批评、媒体监督的基本态度。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查摆问题、认真反省,才是聪明人之所为。社会向前发展要靠各方的合力,正面报道是鼓舞士气,监督报道同样也是在帮助诊断,事实上是在助力党政机关更好地开展工作。记者是时代船头的?望哨,往往比当事者能够更清晰地看清问题,指出症结所在。这个意义上,遵循新闻规律、尊重采访报道,不施压、不公关,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都责无旁贷。
“不必想得太多”,是我们对类似电话的统一回复。实际上记者、评论员的监督报道,哪怕尖锐了些,有的话说得重了点,都属于正常的工作流程,没有什么所谓的“领导授意”。但凡心里面没鬼,就不要害怕,不必忐忑不安、杞人忧天。我们期待的一是责任主体抓紧解决群众关切的焦点,给出说法和交代;二是以此为新的出发点,标本兼治,杜绝类似毛病反复发作;三是胸怀再坦荡些,敢于开门迎接各界的监督批评。
跑上层,还是走基层,心思往上想,还是眼睛往下看,人生的格局、党性的坚守,高下立见。群众路线,执政党的生命线,需要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少作一次政绩秀,多敲几回老乡门,我们才能摆正自己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才能在舆论的监督下集中精力把工作搞好,从而构筑起各方的共同信心。(中国纪检监察报 井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