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多了,每天从早上6:30开始看病人
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北京西四环外,居民小区内,交通不便。在大马路边,记者随机问了两个人“知不知道孙大夫”,他们很热情地回答:“孙大夫我知道,她的病人很多。”记者更好奇了,什么样的医生这么出名?
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快下午四点了,孙大夫三楼的诊室里仍有不少患者。“你的血糖控制得不错,血压也控制得挺好,记得按时吃药,不要吃动物内脏,一天一斤蔬菜。”王玉英是孙珊玲的老病人,从退休前孙珊玲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出诊,王玉英就开始找孙珊玲看病,已有四五年时间。
“孙大夫人好,坚持每天早上6:30就开始看病……”王玉英说。孙珊玲听着笑了下,说:“其实我是为了方便病人。他们早点看完就可以去上班、上学,不用专门请假。”从7年多前不做病房主任,在门诊出诊以来,孙珊玲一直坚持6点起床,6点半到达医院,开始为患者看病。即使退休到了社区,路程远了,依然早早从三环内的家里赶到四环外的社区,只为尽早为患者看上病。社区医院8点上班,她就让患者先看病,再挂号缴费。
从医师系统看,这一天孙大夫已看了50多个患者。孙珊玲说,这个数并不多,元旦前几天每天能达130人,一年下来平均每天大约要看70个患者。这个量相当于大医院医生的工作量。为了病人,孙大夫几乎顾不上喝水,午饭经常是整个社区最后一个吃上的。
配合孙大夫的出诊时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意在她出诊的日子早早开门,药房、收费室等都提前上班,并配了名助手。
下班后和不出诊的日子,孙珊玲并没闲着。要学习,要进修,要做科研。每周留一天在首都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医院、学会有培训课程也参加。每天总有患者打手机咨询病情,一天下来得有四五通。“我也常打电话给病人,问问病情进展,给点建议。手机号是公开的,也不敢换号码,怕病人找不着我。”她说。
患者絮叨病情一小时,也没见她皱眉头
于阿姨是一名慕名而来的新患者,孙珊玲花了半个多小时,给她讲什么是脑血梗、根源是什么,怎样从饮食等生活方式上预防和保健。“这还不是时间最长的,还有些患者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孙珊玲说起这些事,似乎很平常。
“我是个很唠叨的人,可孙大夫从没对我皱过眉头。”三个月前,刘静上高三的儿子呼吸不畅,总是大喘气,成绩急剧下滑。她带着儿子去好几家大医院都看了,症状一点没缓解,在别人介绍下,她找到孙珊玲。孙大夫开了三服中药,同时告诉她一些舒缓压力的方法,结果儿子竟神奇般地好了。“孩子的病把我急坏了,导致内分泌失调,孙大夫顺便也给我看了,很快就好了。”在诉说这样一段痛苦经历时,刘静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我后来有次半夜肚子疼,也是给孙大夫打的电话,她一点也不嫌烦,就像朋友一样安慰我,指导我。我特别感动,觉得自己太幸运了,遇到这么好的大夫!态度好,不怕辛苦,不像一些医生态度冷漠,不理解人。”刘静流着泪,拉着记者的手,说着孙大夫的好。她告诉记者,孙大夫记忆力特别好,所有患者的病情全都记着,见面就能说出来。比如见着她,孙大夫总问“你家孩子怎样了”。
社区吸引更多患者就诊,便可减轻大医院压力
“我觉得对病人就得当亲人一样对待,病人才信任你;如果开方子就走人,不给病人做健康宣教,疗效也达不到。”孙珊玲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清玲对记者说,在医疗行业干这么多年,像孙珊玲这样的大夫确实少见,“她的医德值得我们学习”。杨清玲说,她这样的医生也正是社区最需要的,可以吸引更多患者回到社区就诊,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她说,社区已加入一家医联体,作为成员单位,拥有医术高、百姓信赖的医生,可以更好地分担大医院接诊压力,并利用转诊、化验、远程会诊等绿色便民通道,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快下班了,孙珊玲记着一件事。下午一位河北保定的患者要来看病,但还要看胃镜检查结果才能诊断,患者的检查约在周五,在海军总医院。“我得去海军总医院给他看病,不然他还得住在北京,太贵了,早点看完好让他早点回家。”孙珊玲一边对记者挥手告别一边说。(人民日报)
社区呼唤更多的“她”(记者手记)
“你不要宣传我,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大方便了居民。”孙珊玲反复跟记者强调。确实,这几年,国家下大力气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房子、购买设备、财政补偿、培训医生,等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较以前大幅提高。但是,从纵向来看,大医院仍时时处在“战时状态”,社区并没有分流多少患者,看病还是挺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区缺乏居民信任的好医生,尤其是像孙珊玲这样的医术高、态度好、任劳任怨的好医生。
怎么办?一是“留人”,国家要继续培养合格的社区医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心留在社区;二是“派人”,让大医院人才下沉到社区。比如把像孙珊玲一样的退休专家返聘到社区。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多服务好、态度好,还有一大批“粉丝”。他们能有效推动社区和原工作医院的合作,整合医疗资源,全程管理患者疾病;三是“选人”。比如国家推行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根据社区需要,选一些合适人才,下到社区,服务一段时间,既分流了患者,也会逐步带动社区诊疗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