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选修课
【讲话原文】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卢两国虽然相距遥远,国家大小、制度、文化不尽相同,但两国人民有着深厚传统友谊。中卢在历史上都曾遭受深重灾难,因此都倍加珍惜当前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局面,都为自己取得的发展成就感到自豪。
——2018年7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卢旺达《新时代报》发表题为《中卢友谊情比山高》的署名文章
【出处】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原典】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释义】
由诗题“送韦城李少府”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但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送别不同,张九龄以豪迈放达之笔抒写离别寄望之情,尤其尾联“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唱出了昂扬开阔的调子。只要你我相知,何分远近,纵然相隔万里,也如亲邻。
悲欢离合,最动人心。“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唐人的离别总是偏有一份旷达和轻快。不独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王昌龄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之豁达,在于看到了距离与情感的另一种关联。距离是客观的,情感是主观的,但心有相知,空间距离的加大,却是心理距离的拉近。情深之时,穷山距海不能限,漂洋过海来看你。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真诚者才有的胸襟。2013年3月,作为国家主席首访非洲的习近平提出了“真、实、亲、诚”对非交往原则,这正是中非关系这么“铁”的密匙。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就在习近平主席首访的坦桑尼亚,人们还记得这样一段往事。1965年,首次访华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向中国请求协助修一条畅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铁路,而这一请求曾被世界银行及西方国家拒绝过。让尼雷尔非常感动的是他的请求得到了中国的积极支持。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给你们修,帮你们修。
没有真诚,怎会相知?真诚不易,知己难遇。鲁迅对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但在非洲,中国不止有一个知己。1971年,就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发展者才有的底气。“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非经济人文交流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中国是塞内加尔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花生进口国、第一大融资来源国,每年往来中塞两国经商、旅游人数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已成为卢旺达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每年有数百名优秀的卢旺达学子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南非已成为吸引中国游客最多、建立友好省市最多、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国也已成为备受南非留学生和游客青睐的求学和旅游目的地……
“讲平等、重感情”,这样的发展,让中非之间更密切;“常见面,多走动”,这样的交流,让中非之间更亲近。正是基于中非之间如此丰富多彩的经济人文交流发展,才有了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动中非关系更好更快向前的底气。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开放者才有的气象。有句沃洛夫谚语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慰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并非曲高和寡、知己难遇。“四海有圣人,同此心同此理”,同此世界也同此梦想。吾道不孤,必有亲邻,所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吾之所向,无远弗届,所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涸辙中,相濡以沫;前进时,携手与共。善良勇敢的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必将共同推动中非关系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