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一课 >>  选修课

【每日一课】第一百六十六课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08日       发布单位:富平廉政网       来源: 富平廉政网        编辑: admin       浏览: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选修课

《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对小的祸端不重视,等到酿成大患再要处理,就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北宋名臣张咏在湖北做县令的时候,发现一个管钱的小吏,偷了一枚钱藏在头巾里带出库房,于是下令打板子作为惩戒。小吏不满,嚷道:“我不过是偷了一文钱,你竟因此打我,但你能够杀我吗?”张咏毫不犹豫地杀掉小吏,并留下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有《鬼讼》一文,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康熙年间,江南发生征漕案,许多官吏因贪墨事发伏法。几年之后,其中一人的鬼魂降乩到他的朋友家,说他正在地府里打官司,状告某公。朋友惊问:“某公是好官,况且他总督两江漕运时,是在这个案子发生前的十多年前,为什么告他?”鬼魂在乩坛上写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员贪墨刚刚有了苗头,某公痛下狠手,革除一个官员,流放一两个小吏,就可消除隐患。而某公为了博取忠厚之名,眼见脓肿而不治,终于溃烂。我们相沿成习,以至触法被杀。追根溯源,不去告他还去告谁?”

 治病之要,在研习病理,“找到病根,才会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鬼讼》中的被告人,是案发前十多年总督漕运的官员。那时漕运乱象已露端倪,可他任凭小疾演变成沉疴,把一个点燃引线的火药桶留在那里,自己背负一个“好官”之名飘然远去,害得十多年后,几个官员的脑袋搬家。如此说来,状告为官不为、养痈遗患的前任漕运总督不也是顺理成章吗?

纪昀在文末诘问:如今不知在九泉之下,是怎么结的案?其实纪昀之问,不是问阎罗王,而是问当权者。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上世纪50年代,在依法处决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时,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段话至今仍振聋发聩:“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当时有人提议,刘青山刚刚参加完国际会议就处以极刑,在国际上影响不好,能不能宣布逮捕时在刘青山的“青”字加个三点水,对外遮掩一下。毛泽东态度坚决地回应:反腐败一点水分也不能掺,是刘青山就是刘青山!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对贪污腐败行为露头就打的果决,“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不断向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现实中仍能看到纪晓岚笔下“漕运总督”的影子。一些人身居高位,却为官不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尸位素餐,对问题和矛盾退避三舍、绕道而行,对眼皮子底下的违纪违法行为视若无睹、放任自流。这些“装睡者”,似乎忘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实行终身问责”:对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应当严肃问责。在一定意义上,“终身问责”也回答了纪昀《鬼讼》里的“结案之问”。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篇:【每日一课】第一百六十七课 监察机关如何使用技术调查措施?
下一篇:【每日一课】第一百六十五课 学讲话·品典故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