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站点地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视频

深度关注丨三星堆上新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8日       发布单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 富平廉政网       浏览: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出1500余件文物,近600件系首次展出

三星堆上新

记者丨柴雅欣 视频制作丨叶源昊 尹雪诺 协助拍摄丨朱航睿 张涛

图为近日,游客在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新出土的青铜神坛底座,感悟古蜀文明之神秘、惊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成都平原,鸭子河畔,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日前在四川省广汉市落成使用,共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有近600件文物为初次展出,其中包括6座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300多件珍品。

三星堆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博物馆里有哪些“新面孔”?展陈有哪些新特色?文物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近日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实地探访。

新出土文物、新研究成果、新陈列方式,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体验全面升级

站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入口处前的广场一角,整馆全貌尽收眼底——它由三个起伏相连、相互堆叠的弧形建筑构成,再现古城墙“三星伴月”之景;大型玻璃幕墙和青铜遮阳板组合而成的外立面与天然花岗石堆砌而成的堆体相得益彰,汇成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

三星堆遗址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而它的发现不过是近百年的事。20世纪20年代末,广汉农民燕道诚、燕青保父子在三星堆月亮湾台地燕家院子发现一坑玉石器,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发掘,从而拉开持续90余年的三星堆考古序幕。1986年,两座祭祀坑“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随着考古工作推进,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发现,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渐明晰。2019年以来,6座新发现祭祀坑再次掀起“三星堆热”。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犹如置身数千年前的古蜀王国。馆内设有6个常设展厅,展陈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围绕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主题,以祭祀区出土的精品文物为展示对象,集中呈现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重要礼器、主要祭祀行为及其宇宙观念等。

8座祭祀坑共发掘出土近两万件文物。一件件古国珍宝,记录下古蜀文明的神奇与瑰丽,沉淀下中华文明早期的多元与创造。记者看到,青铜鸟足神像、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等人气文物悉数出展,一个个独立玻璃展柜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人们或俯首细细观察,或举起手机定格文物之美。

“好不容易预约到了新馆门票,暑假带儿子来领略一下古蜀先民们创造的独特文明。”来自河北的商女士告诉记者,除了精美文物外,新馆在创新体验方面独具匠心,1986年考古发掘模拟现场、沉浸式考古“方舱”、巨幅月亮湾城墙剖面揭层等都给她和儿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出土文物、新研究成果、新陈列方式,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体验全面升级。在“世纪逐梦”展区,观众和考古队员同一视角、相同距离,沉浸式体验文物新鲜出土的激动时刻——站在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前,只见层层叠叠的文物铺满祭祀坑,考古队员在祭祀“圣地”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青铜器、金器、玉器等逐一展露真容。

敷着“黄金面膜”的青铜人像目光如炬,薄如蝉翼的金面具熠熠生辉……与展柜中的三星堆黄金面具相呼应,金器展区背景墙上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出土的古代黄金面具,以及世界各地发现的黄金面具图片,其中一些竟有些“撞脸”,文明的一“面”之缘令人惊叹

呈现文物,也呈现文化内涵;看三星堆,也看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通相连。“展览聚焦三星堆近百年考古成果,更站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高度深度解读三星堆文明。”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

历时三千年,跨坑再聚首,3D打印技术让珍贵文物重现神采

人身、鸟足、倒立,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个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二楼,青铜鸟足神像展陈于一块单独辟出的区域,十分吸睛。

尊和罍是夏商文明的典型器物,鸟足神像则是三星堆先民的创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是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展现了古蜀人精湛的铸造工艺,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说。

历时三千年,跨坑再聚首。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8号坑出土的“顶尊倒立人像”与1986年2号坑出土的“鸟足人像”成功拼对,实现跨坑文物“合体”。经过科学研判和仔细比对后,考古人员在“合体”的基础上又陆续识别出3号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8号坑出土的“铜持龙立人像”“铜杖形器”等器物也是这件文物的重要组件。

然而,眼前这个高达2.53米的“完整”文物并非真身,而是一件3D打印的研究性复原件。真正的青铜鸟足神像并没有以“合体”的形象面世,各个“原装”组件被放置于不同的独立展柜进行展示。

“我们希望观众既能看到真实的出土文物,也能了解文物拼对后完整的样子。”余健告诉记者,考虑到文物安全问题和修复工作的严谨性,现阶段还无法完成真身“合体”,这样处理是为了兼顾文物保护需求与陈列展示效果。

据介绍,文物修复师扫描文物残件后,用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进行矫形、补配、拼对,将其整理为一个完整的1:1三维数据,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复原的展品,让珍贵文物重现神采。

除青铜鸟足神像外,青铜神坛和青铜骑兽顶尊人像两组文物也采用了这一展陈方式。其中,青铜神坛的挖掘和组装过程历经30余年,考古人员先后从4个祭祀坑中攒齐了“配件”——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上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的镂空基台,3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坛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7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以及此前2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它展示了当时的祭祀场景,反映出三星堆重大仪式活动中不同职能人员的分工和宗教观念。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里,多学科考古成果也属展陈之列。自2020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全国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研发企业,用一系列前沿技术和先进设备,集中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力量,开展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玉石器加工工艺、环境考古、测年、物料溯源、有机残留物与微痕分析、冶金考古、植物考古等多学科方向研究。

在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中,丝绸是令人激动的新发现之一。展柜里,丝素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只有巴掌大小,却能识别毫微丝踪。借助丝蛋白酶联免疫等技术与方法,考古人员在祭祀坑的灰烬层发现大量丝绸痕迹,在青铜大面具、龟背形网格状器等大量器物上也发现了丝绸残留物,品种有纨、缟、缣、纱、绮、縠等。

在三星堆修文物是“老手艺”与“新科技”的碰撞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旁,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掩映在一片葱茏绿竹之间。这是一个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平台,分设文物储存区、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器文物修复室和象牙修复室等。馆内还设有专门的分析仪器室,配备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仪器,为文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走进馆内,只见玻璃墙将整个馆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文保工作区和游览参观区。“我们把‘幕后’的文物修复工作搬到‘台前’,初衷是让观众近距离观察文物从发掘出土到陈列展示的过程,了解文物的一生。”余健说。

在实验室考古区,3名身着白色大褂的工作人员俯身围在一方“土坑”边。“这是三星堆的5号祭祀坑,面积约为3平方米,有大量金箔片、玉珠、玛瑙珠等,半张黄金面具、鸟形金饰也都出土于此。”余健告诉记者,由于5号、6号祭祀坑情况比较复杂,考古人员通过整体套箱切割把它们搬进实验室继续进行精细化发掘。

如今,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的现场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但是文物的清理、修复和研究还在继续。在文物储存区,陈列架上的青铜器锈迹斑驳,表面附着泥土,有的还存在明显残断、开裂和变形。据余健介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玉石器、青铜器、金器等无机质文物为主,兼及象牙等有机质文物。由于埋藏了数千年,受自身内部结构和外界因素影响,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在接受“文物医生”诊治前,它们暂居这里,而观众也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文物出土时的样子。

2004年大学毕业后,余健进入三星堆博物馆工作,此后一直与文物修复打交道。当记者问“三星堆文物里最难处理的是什么”时,余健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象牙。

象牙是古蜀人祭天敬神的珍贵祭品。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了600多根象牙,数量之多世所罕见。“象牙表面的釉质层保存较好,但内里早已如饼干般酥脆,若不小心提取保护,就会迅速失水开裂,化作一堆粉末。”余健说。

“抢救”象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青年文物修复师杨平参与了象牙提取工作。他告诉记者,象牙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更何况在祭祀坑里象牙与周围的青铜器等文物层叠挤压在一起。“完整提取象牙并做好长期保存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只能根据经验摸索办法。”杨平说,三星堆博物馆的修复师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通力合作,创新提取工具和手段,最终将相对完整的象牙全部成功提取。

用传统修复工艺进行矫形、补配,用先进仪器对受损文物进行检测分析……在三星堆修文物是“老手艺”与“新科技”的碰撞。余健认为,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让文物修复师们如虎添翼。对文物进行多学科分析研究,解开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更能让文物修复与保护凸显价值。

三星堆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发展和形成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例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山河万里,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考古之于探寻文明根脉的意义,在于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埋入坑的年代,大约相当于殷商晚期,即距今3200—3000年前。一系列重大发现、出土文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古蜀文明内涵的理解。“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顶坛人像、扭头跪坐人像以及大型黄金面具等器物,无一不再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铜尊、铜罍、玉琮、玉璋以及铜器纹饰等则是古蜀文明与国内其他地区密切交流的见证。”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说,这些成果进一步确立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发展和形成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例。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达17000多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有4000多件。“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出的300多件新出土文物仅完成了基础的清理、拼接和物理加固,后续还要制定更详细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余健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在余健看来,这番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的期许,也是他和同事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团队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专业背景更加多元,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多。当下,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这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成长机会。”余健说。

多角度拍照,记录数据信息;观察文物表面附着物,视情开展仪器检测;分析病害情况,采取除锈、缓蚀、封护、整形、拼接、补配、做旧等方法处理……这段时间,杨平和同事们在进行青铜器的清理修复工作。“我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十多年了,深切体会到每一件文物都不可复制、不可替代。通过我们的双手,让三星堆文物以最好的状态焕发新生,这是最大的成就感。”杨平说。

     
上一篇:探访北京房山受灾一线丨督帮一体为灾后重建加速
下一篇:监督看得见 | 机动式“点穴”巡察解民忧暖民心

Copyright@2016-富平廉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大道6号      邮编:711799      电话:0913-8211005
陕ICP备08100630号            

本站访问人次: